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甘比亞的絕對赤貧者


甘比亞的絕對赤貧者

Eradicate the extreme poverty and hunger,這是千禧年目標的第一道難題,也是世界銀行在1980年代以後的戰略方針,減少絕對貧窮,是多少學development人的夢想,但這天大的難題,真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30年來,國際赤貧人口比例已經減少了一半,但絕大多數的脫貧者在中國大陸,從52%下降至16%,其次是印度,再來是巴西,但在非洲呢?在南撒哈拉沙漠地區,赤貧人口比例不但沒有減少,反倒上升,為何如此?因為這塊土地的糾葛實在太複雜太複雜。


全世界的赤貧人口裡,有四分之三是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的脫貧相當複雜,從農業的核心到邊陲,農民的脫貧能力不盡相同,有些人具有很強的機動力、有些人只能等待別人的宰制,舉個例來說,在甘比亞有許多小農,絕大多數是個體戶,個體戶所擁有的土地較不肥沃、沒有機具、看天吃飯,甘比亞雨季只有三個月,天殺的還會剛好碰到齋戒月,必須要晚上才能吃飯,根本沒體力工作,浪費大好的天氣不耕作,農業供給缺乏就只好大量依賴外國進口、當國際糧價上升時,一些農人還能自給自足,不自產的貧者就只有被糧價屠宰的份。

這些個體戶小農,自己生產自己賣,但土地是政府的,他們無法貸款,小孩需下還種田、沒有念書的份,他們沒有產業移轉的能力、完全沒有脫貧的能力。而且他們在全國散佈各地、NGO根本管不到他們,NGO只會選小農集中的地方,集中耕作、提供給他們灌溉設施、管理技術與機具,讓他們能夠用較有效率的方式生產,用較低價格與成本向市場販買,當他們競爭力上升,大量銷售到市場賺起利潤時,個體戶小農們的生產技術與機具都沒有改變、產量不變,市場對他們的需求也減少,同樣的成本但售價卻降低,最終就將不斷被屠宰,這就是國際發展,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生活在邊陲的個體戶會被接受援助的半邊錘的集體戶屠宰。當然偶爾會在急難時,他們會幸運的得到FAO的種子援助,但這不是一種永續的辦法。他們太多、太廣,根本救不了這麼多人。更甭提政府,腐敗與官僚體制,想盡辦法把錢收到自己口袋裡、圖利和自己有關係的人。他們只有被遺棄的份。


國際發展所劃下的大餅,很多時候是騙人的。不要以為世界銀行、國際發展機構、DFIDUSAID每年在報告裡寫下援助幾百億,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都用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雇用歐美人出一堆研究報告、付出高額的行政費用,僅付給當地人微薄的薪水,在當地的建設案,造橋鋪路建水壩,用的也是國外進口的水泥、金屬,中國人更屌,他們全部都用國內貨,不僅水泥鋼鐵、連影印紙、勞工都從國內全部運來,在各地形成一個個的中國城,賺完錢就走。所有的帳目,全部都記在國際援助帳上、這種刺激國內消費的國際援助,的確是高明的國際政治話語。當我建完水壩公路後,因為我出資所以我是大股東,收益也照股權來分,抱歉你們非洲人只能花錢讓我來賺,不行就舉債吧,反正最後你還是得還,或是讓我管。你說殖民主義不存在嗎?沒有,只是現代用不一樣的殖民方式在玩國際政治遊戲而已。

中國已經脫貧、當非洲龍頭老大,巴西也逐漸脫貧成為世界大經濟體,赤貧的非洲,卻還活在黑暗世界裡。國際發展、千禧年的夢想,真正實踐了多少、又屠殺了多少,在邊緣手足無措的人?


當國際衛生改善、胎兒死亡率下降,非洲的新生兒越來越多,在農村地帶、他們面對糧食危機,國際糧價的上升,國際發展救援者援助半邊錘的集體農戶,這些個體戶他們的競爭力不斷下降,他們的所得將無法支付高額物價,失去了使用水與糧食的權利。最終他們只能接受屠宰、被世人遺棄的人,成為無法脫貧的絕對赤貧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