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際援助不是無償的餽贈
你以為國際援助是做慈善事業、無償贈與嗎?以布吉納法索為例,台灣、法國、荷蘭、歐盟、印度每年提供大筆援助資金在此地,你以為這些全是援助當地人的嗎?那你就大錯特錯啦。
究竟國際援助是怎麼執行的呢?首先,計畫的進行一定要有提案與審議預算,以台灣與布吉納法索合作為例,每年固定舉辦一混合委員會審議預算,預算審定之後便作為當年度計畫之使用(台布合作另外還設有特別帳款可以作為資金周轉使用,融資臨時計畫)。但,你以為這些預算全部都會進到布國人手裡嗎?完全不是。一項國際援助計畫通常都會附帶有”條件”(conditionality),條件就是必須要完全使用援贈國的產品、原料進行援助。假設委員會審定台布建設計畫總額五百萬進行公路建設,其中包括工資、原料、機械等,通常會規定原料(ex:水泥、柏油)、機具(推土機…)、監工等等都必須要由台灣進口或由台灣公司進行,如果成立電腦中心電腦一定要全部都從台灣進口,最終只有少數原料、勞工會使用當地資源並以當地物價水平雇用。因此帳面上五百萬元事實上會有四百萬元最終回到台灣國內消費之中。中間再扣掉一些國外消費,最終真正刺激到受援國的經濟增長可能只有五十萬。這就是國際援助的真面目:透過帳面金額打腫臉充胖子,在國際間也好說話,但事實上所有的油水都會回到自家田。如果援助國是以餽贈方式倒是還好,受贈國還能受惠一丁點。如果是以借貸型式,受贈國就頭大了。一大筆的援貸除了直接受惠不多之外,還得負擔一大筆負債與利息費用給援助國,那才真是嗚呼哀哉。
每個國家、多邊組織都差不多,法國援助計畫規定原料都要從法國來、荷蘭規定一定都要從荷蘭來,印度更是直接規定85%的原料物資經費要來自印度,而且我只貸不贈,你未來還要還我這些錢。多邊機構則透過高額信貸,如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歐洲基金等等,要求受援國償還計畫利息與改善治理。其往往讓受援國欠下一屁股債,還也還不完而備受控制。
It’s trade not aid,這世界上只有貿易,沒有慈善援助,所有的援助計畫都只是國際貿易的包裝,透過援助美名刺激國內消費,或是貸款收利息。受援國只能選擇自己的trading partner或是貸款機構。怪不得非洲人挺愛老共,總是提供最低額的貸款、最便宜的產品與合作計畫供他們消費,儘管它漏洞百出,動不動道路凹凸不平、設施停止運擺,但他卻也提供給他們一個最便宜的商業solution。你們別看瑞典每年援助金額佔GDP接近1%,其中50%的援助用在國防援助(軍售)給非洲軍隊,協助不少反對派與政府軍作戰,蒲隆地內戰他們就參了很多腳,只要戰爭持續他們就有市場可以繼續Aid Trade(參見 Swedish African War)。別在佩服為什麼美國、北歐國家可以援助那麼多錢了,看看他們援助的內容與條件吧!你會發現最終揩到油水的,還是他們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